卷 32, 编号 2 (2025)
- 年: 2025
- ##issue.datePublished##: 20.07.2025
- 文章: 6
- URL: https://hum-ecol.ru/1728-0869/issue/view/12983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太阳辐射成分对亚北极和亚热带地区近地空气层氧密度的影响
摘要
摘要
证。太阳辐射由电磁辐射和太阳风组成。在太阳耀斑期间,其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伴有电磁波辐射增强以及大量带电粒子的释放。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会改变地球的光热平衡和地磁活动,进而影响天气状况和氧气状态。
目的。根据太阳活动水平,评估太阳辐射不同成分对亚北极和亚热带地区氧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关于太阳黑子数的数据来自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公开发布的资料。太阳辐射强度、行星磁指数(Ap)和局部地磁活动指数(K)的数据取自All-Russ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ydro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氧密度根据温度、大气压和相对湿度计算得出。比较了2007年(太阳活动低年)与2001年(太阳活动高年)的数据。数学分析采用小波分析法。
结果。在2001年北方地区,太阳辐射的平均值、振幅和自相关性与2007年无显著差异。而在亚热带地区,其平均值和振幅明显较高,自相关性降低,表明时间序列结构受到扰动。同步系数的数值显示,在太阳活动活跃年和太阳活动平静年,北方地区的太阳辐射与氧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在太阳活动较低的年份,亚热带地区则表现出较弱的同步性。在Polokwane,随着太阳活动水平从极低升高至中等,Ар指数与К指数的同步性增强;然而,Ар与氧密度、К与氧密度之间的同步系数显示,无论太阳活动水平如何,这些地磁指数与氧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始终极弱。在Khanty-Mansiysk,Ар指数与К指数之间的同步性仍然较弱;随着太阳活动增强,Ар与氧密度之间的同步系数略有上升,而К与氧密度之间的同步性则从弱下降至极弱。
结论。在两个地理区域的太阳平静年,太阳辐射与氧密度的波动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亚热带地区,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辐射与氧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论太阳活动水平或地理纬度如何,氧密度与行星磁活动和局部磁活动之间的统计学显著同步性均处于由弱至极弱的范围。



室内植物在改善学前教育机构室内空气质量中的作用
摘要
论证。在当前条件下,空气环境质量对儿童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学龄前教育机构的教育阶段对儿童健康产生显著作用,其状态取决于养育与教学环境是否符合卫生防疫规范及既定的卫生标准。分析俄罗斯和国外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微气候条件欠佳以及二氧化碳的存在,会对儿童的功能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导致儿童劳动能力下降、脑功能减退以及免疫力降低,从而显著增加其患病风险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CO2) 浓度目前仍未被纳入规范指标,然而它在儿童临时或长期停留的机构中构成了潜在风险因素。
目的。评估在学前教育机构封闭室内环境中使用室内植物以提升空气质量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在“Raduga”综合型幼儿园的两个游戏活动室内开展了微气候参数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在实验组教室内摆放了特定种类的室内植物,这些植物对儿童安全无害,且具有经证实的抗菌活性,并具备净化和气体吸附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配备了EClerk-Eco-RHTC(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多功能监测仪,用于持续测量、控制和调节空气中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及CO2浓度),并在超出设定范围时提供警报提示。
结果。在“Raduga”幼儿园开展的室内空气质量评估研究表明,在儿童长期停留的教室内配置推荐的室内植物,在叶面积分别为1.7 和2.5 m2、教室面积为48 m2的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室内空气中的CO2 浓度分别降低了1.3倍(Kruskal–Wallis检验,p < 0.05)和1.2倍(Kruskal–Wallis检验,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提升学前教育机构游戏室空气质量的有效性,取决于所推荐植物的叶面积大小及其在空间中的合理分布,并应考虑其有效作用半径。具有挥发性抑菌、气体吸附和蒸腾功能的室内植物,有助于改善学前教育机构封闭空间内的空气质量,并降低CO2浓度。



当前阶段北极地区原住民与欧洲裔居民传统与外来肉类产品摄入量的定量评估
摘要
论证。在高纬度地区,营养全面且均衡的膳食对于维持人体代谢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北方地区工业开发与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原住民逐渐由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于聚居地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影响了膳食结构,进而对代谢健康产生影响。
目的。比较分析当前阶段北极地区原住民与当地欧洲裔居民对传统与外来肉类产品的定量摄入情况。
材料与方法。在Yamalo-Nenets自治区和Nenets自治区开展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法评估839名居民的膳食情况。收集了北极地区原住民(包括游牧与定居群体)及当地欧洲裔居民在过去12个月内对传统与外来肉类产品的摄入情况的回顾性数据。
结果。原住民的传统肉类摄入量高于当地欧洲裔居民,而后者则摄入更多的外来肉类产品,包括瘦肉和肥肉。游牧原住民摄入的传统肉类显著高于定居原住民,而后者摄入的外来肥肉类产品相对较多。三组人群在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方面差异不大。
结论。外来肉类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增多尚未完全取代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原住民的传统食物。与定居原住民相比,仍维持游牧生活方式的原住民,其肉类摄入模式更接近传统饮食类型。但与此同时,作为涅涅茨人饮食基础的驯鹿肉,其摄入量在回顾性分析中呈下降趋势。因此,为保障北方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应倡导保留并延续世代形成的传统膳食模式,并维持本地生产食品在膳食中的比例。



Surgut市献血者ABO系统天然抗体滴度的分布频率
摘要
论证。从生理角度来看,研究天然抗体的活性可用于评估群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适应功能。抗体生成在不同人群中的生态特征对群体生理学具有研究意义,同时对输血医学和移植医学的实践改进亦具有重要价值。
目的。确定Surgut市献血者ABO系统天然抗体滴度分布的特征。
方法:开展了一项观察性、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纳入研究对象为Surgut市的献血者。采用平板滴定法确定天然全型ABO抗红细胞α(抗-A)和β(抗-B)抗体的有无及其活性,实验中使用标准A(II)型和B(III)型红细胞以及等渗氯化钠溶液。通过计算百分比评估抗体滴度的出现频率。
结果。共分析了14,223份献血者血样。在Surgut市O(I)型献血者中,天然抗体活性滴度起始于1:2和1:4。另检测到滴度高达1:512的个体。在A(II)型血中,男性最常见的抗体滴度为1:8,女性则为1:16;而在B(III)型血中,男女献血者最常见的滴度均为1:32。A(II)型与B(III)型的最高记录滴度为1:256。男性与女性的滴度分布组合相似,且至2023年均显示下降趋势。在男性中,滴度为1:8的出现频率较高,而在女性中则以1:16为主。
结论。与2015–2017年相比,2023年(COVID-19后免疫反应转变期)ABO系统天然抗体滴度的分布特征发生变化。该差异可能与新冠病毒感染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Surgut市献血者群体的免疫系统仍积极产生正常的天然血型抗体,这对于评估特定环境中人群的生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几乎健康的年轻男性在短暂暴露于常压等碳酸血症性与高碳酸血症性低氧条件下心室复极反应的研究
摘要
论证。低氧因素对人体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已有充分研究。低氧与高碳酸血症的联合影响可降低机体各功能系统对缺氧状态的不良反应,并在主观上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受性。
目的。探讨在吸入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常压低氧条件下,几乎健康的未训练年轻男性在心室复极期的心脏电活动变化。
方法。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几乎健康、无训练的青年男性。排除标准包括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近期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史。受试者按所接受的干预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接受等碳酸血症性低氧暴露,第2组接受高碳酸血症性低氧暴露。等碳酸血症性与高碳酸血症性低氧状态通过佩戴面罩吸入混合气体15分钟进行模拟。根据II导联心电图数据,分析心室复极期心电场正负极值的振幅-时间参数,测量QT、J–Tpeak和Tpeak–Tend间期,并根据Bazett公式进行校正。
结果。与高碳酸血症性低氧相比,等碳酸血症性低氧引起SpO2和心率的变化更为明显。在两组SpO2值相近的情况下,复极期时间参数的分析表明,低氧混合气体中的高碳酸成分可抵消几乎所有心电图所测间期时长的变化程度。
结论。所开展的研究显示,在不同CO2含量的低氧暴露下,等碳酸血症性低氧相比高碳酸血症性低氧对几乎健康的年轻男性心室复极过程中的心脏电活动产生了更明显的应激影响。



高血压患者中焦虑与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摘要
论证。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情绪压力、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会对高血压的病程产生不良影响,这一认识已被纳入国家临床指南。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此类因素的评估往往具有主观性,较少纳入诊断体系,从而缺乏必要的关注与干预。
目的。目的: 评估高血压患者中亚临床及临床焦虑、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并分析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方法:开展了一项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1年至2024年期间因计划性住院接受检查与治疗的患者,入院科室为S.M. Kirov Military Medical Academy内科学导论科。住院最初几日内,患者填写了用于评估心理情绪状态、睡眠障碍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险的问卷。所用评估工具包括: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失眠严重度指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风险评估问卷以及Epworth嗜睡量表。
结果。共调查3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9.5±20.6岁。研究参与者中,男性占83.3%,女性占16.7%。问卷结果显示,112例(32.2%)存在亚临床或临床焦虑症状,132例(37.9%)存在抑郁症状。228例(65.5%)存在较高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风险,282例(81.1%)存在中度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程度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ρ = 0.51 和 0.50, p < 0.001),与日间嗜睡程度也呈显著相关(r = 0.43 和 0.57,p < 0.001)。在中度睡眠障碍人群中,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增加了12.88倍(95% 置信区间:4.6–36.4),焦虑症状增加了9.62倍(95% 置信区间:3.40–2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合并劳力性心绞痛且具有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风险的患者中,无论性别,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均呈现统计学显著差异;同时,在女性患者中,焦虑严重度的差异尤为显著(p < 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高流行性,凸显了在临床实践中更详细采集相关病史并使用专门评估问卷工具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