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32, 编号 5 (2025)

封面

REVIEWS

在生物医学研究的设计与结果解释中应用有向无环图的可能性

Krieger E.A., Postoev V.A., Kudryavtsev A.V., Unguryanu T.N., Grzybovsky A.M.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流行病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构建与应用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s, DAGs)的算法。DAGs是一种用于建模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图示工具,尤其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该领域中,对因果关系的准确评估依赖于对潜在混杂因素的充分考虑。DAGs在科学假设的构建与变量关系结构的理解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依据包括文献分析与既有研究成果。应用DAGs可提高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质量,为变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优化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DAGs可用于在因果结构中明确变量(如混杂变量、中介变量、碰撞变量)相对于暴露(潜在风险因素)与结局(疾病或状态)的作用,从而识别进行校正所需的最小充分变量集,并降低分析误差风险。文章强调了利用现有软件工具实践应用DAGs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实例。最后,提出将DAGs纳入生物医学研究流程的建议,以促进现代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的推广,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和重复性。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00-314
pages 300-314 views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劳动年龄段男性残疾人对劳动负荷适应过程结局的预测可能性

Nagovitsyna E.A., Vasilyeva N.N.

摘要

论证。对残疾人而言,就业不仅是康复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伴随多种技术性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应激性负荷。鉴于残疾人对自身身份的特殊感知,逐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劳动负荷的动态适应性调节机制。因此,劳动适应过程的研究不仅应涵盖社会心理层面,如多数文献所述,还应综合评估机体调节系统的状态。

目的。探讨预测劳动年龄段男性残疾人对劳动负荷适应过程结局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59名劳动年龄段的男性残疾人。这些受试者在专门设立的职业康复与能力重建中心接受了劳动实践训练。采用罗杰斯–戴蒙德量表评估社会心理适应水平,测量形态计量指标(体重、身高、肺活量、血压、脉搏),并记录心动周期参数,分析其波动性指标(SI、HF、LF、VLF、LF/HF)。

结果。心动周期波动指标动态比较显示,LF/HF比值显著升高(p < 0.001),提示适应机制处于紧张状态,植物神经张力向交感神经主导方向偏移。但在后续分析中记录到的VLF%指标的动态升高(p = 0.045),表明内脏功能的超节段调节机制开始介入。 社会心理适应性评估未见显著差异。形态计量指标的评估是根据劳动负荷后通过心动周期变异分析确定的调节系统紧张综合指标进行的。分析通过构建ROC曲线进行,结果揭示了残疾人年龄和体质指数的临界值。因此,这些指标可视为调节系统对劳动负荷产生不良反应的预测因子。因此,如果残疾人就业时年龄达到或超过35岁,则有80%的概率(p = 0.005)可预测其适应机制将出现紧张反应,作为对劳动负荷的反应。类似的关联也见于体质指数:如果残疾人入职时其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6,则有80%的概率(p = 0.004)会出现自主神经失衡。

结论。揭示了劳动年龄段男性残疾人对劳动负荷的适应机制特征。所得数据可用于预测内脏调节系统对劳动负荷的紧张反应,并可在实践中用于制定有效的工作与休息制度、每周工作安排及劳动强度等级。全面的生物—心理—社会整合模式对于全面评估残疾人适应机制至关重要,既能确保其就业具有康复性质,也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经济上的合理回报。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15-323
pages 315-323 views

居民健康的暴露风险及其增长评估方法

Saltykova M.M., Zhernov Y.V., Saltykova E.A., Shekhordanova T.V., Semenova A.A., Banchenko A.D.

摘要

论证。自然气候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联合作用,以及环境中的化学和放射性污染,是现代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当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对每种因素及其联合作用的分子—细胞机制认知不足,还在于缺乏用于研究不同性质因素之间可能协同作用机制的方法学途径。

目的。构建一种识别某一城市或地区居民健康暴露风险增长的评估算法。

材料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中相当一部分为小城市,因此对所构建算法的要求之一,是其在分析大、中、小城市或地区数据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稳定性)。该算法的基础是对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的比较分析。为识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性(非偶然性)的死亡率上升,比较了分析期与参考期的人口死亡率数据。为验证算法的合理性,对俄罗斯欧洲部分10座城市(Ufa, Kursk, Penza, Kirov, Kaluga, Vologda, Kostroma, Kolomna, Obninsk, Dimitrovgrad)2010年的死亡率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城市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010年记录到极端天气条件(1月低温、夏季高温),而在其后的9年间,天气状况均处于气候常态范围内(Kirov市在2011年2月出现异常低温,故2011年该市死亡率数据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将2010年作为分析期,2011—2019年作为参考期。

结果。根据所提出的算法,所有研究城市在2010年均呈现出暴露风险增加的趋势。在2011—2019年期间的任意年份中,均未满足算法中可用于判断暴露风险增加的条件。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因为在参考期(2011—2019年)内,研究所涵盖的各城市均无可能导致暴露风险增加的原因存在。

结论。研究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有效用于识别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居民健康暴露风险的上升。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24-333
pages 324-333 views

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实验动物器官元素组成及其蓄积能力的影响评估

Obidina I.V., Churilov G.I., Ivanycheva Y.N., Pronina E.M., Matua T.I., Chernykh I.V.

摘要

论证。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研究成果在包括农业和医学在内的多个工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人们亟需全面研究超微颗粒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目前,关于纳米颗粒对器官和组织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资料仍较有限。与此同时,考虑到在技术过程中纳米颗粒产量和排放量不断增长,其进入环境后所产生的不同化学性质颗粒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都应予以重视。

目的。评估铜(Cu)、钴(Co)和氧化铜(CuO)纳米颗粒在胃内给予实验动物后,对其行为反应及肝脏、肾脏和生殖系统中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并研究其在相关器官中的蓄积能力。

材料与方法。实验在ICR系雄性小鼠中进行,将其分为四个变异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每日灌胃一次,连续20天,分别给予蒸馏水(对照组)或含有Cu、Co和CuO纳米颗粒的悬浮液,剂量均为0.02 mg/kg。评估小鼠体重变化动态及焦虑水平(包括有支撑和无支撑直立次数及短时梳理行为发生次数)。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采集肝脏、肾脏及生殖器官,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其微量元素组成。

结果。所有测试的纳米颗粒均引发动物出现焦虑行为表现:观察到有支撑直立次数增加(接受Co纳米颗粒组),无支撑直立次数减少并伴随梳理行为次数增加(接受Cu和CuO纳米颗粒组)。在同一组别(Cu、CuO)中,观察到小鼠体重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对肝脏、肾脏和生殖器官中微量元素水平的分析显示:钾、钙和硫的浓度发生多方向变化,附睾睾丸中氧元素含量升高。未在所检测器官中发现Cu、CuO及Co纳米颗粒的蓄积迹象。由此可见,纳米颗粒的毒性是通过改变器官的微量元素组成而间接实现的,其特点是可被迅速清除。

结论。铜、钴和氧化铜纳米颗粒对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具有多方向影响,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变器官的元素组成间接实现。在所研究的器官中未发现铜、钴及氧化铜纳米颗粒的蓄积。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34-343
pages 334-343 views

以俄罗斯东北部与北高加索地区为例,探讨神经植物性调节的区域特性

Belyayeva V.A., Averyanova I.V.

摘要

论证。心率变异性是评估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高度信息性指标,也是量化其生理变化的有效方法,可用于分析神经植物性调节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在考虑不同地区气候和地理因素影响的背景下。

目的。基于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居住在俄罗斯东北部(Magadan)和北高加索(Vladikavkaz)两个在气候条件与地形类型(低地与低山区)方面存在差异的自然气候区域人群,其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调节的区域特征及差异。

材料与方法。对89名青年男性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进行评估,其中41人为俄罗斯东北部(Magadan)本地居民(平均年龄19.8±0.5岁),48人为北高加索(Vladikavkaz)本地居民(平均年龄20.8±0.8岁)。在所有受试者中,使用“Varicard”硬件-软件系统,在静息状态(坐位)下测量心率变异性的关键参数。基于静息状态下的变异范围(MxDMn)和应激指数(SI)判断自主神经调节类型。

结果。结果表明,生活在低山区的受试者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降低的趋势,主要体现为副交感神经活动下降,植物神经平衡向交感神经激活方向偏移。而东北地区低地居民的心率变异性大多数指标处于最佳生理范围,部分参数呈现出向副交感神经主导方向的偏移。

结论。本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指标可反映自主神经调节的区域特性,形成各自自然气候区的功能性生理参考范围。这些参数可作为机体对俄罗斯不同地区极端环境因子的客观反应标志。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补充了关于神经自主调节方向偏移的科学资料:在心血管系统中,该偏移表现为向交感神经激活方向移动,作为对复合型山地气候因素(北高加索)的适应性组成部分;相反,在俄罗斯北部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下,则形成了以增强迷走神经张力为特征的自主神经调节补偿机制。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44-352
pages 344-352 views

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土壤中碘和硒缺乏评估结果与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的可比性分析

Starodubov V.I., Baranchukov V.S., Varavikova E.A., Berezkin V.Y., Kolmykova L.I., Danilova V.N., Stupak V.S., Yenina E.N., Zhuravleva Y.S.

摘要

论证。近年来,全球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俄罗斯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其中甲状腺同时受到自然因素 (主要是碘和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与人为因素(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不良影响。研究证实,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土壤中碘元素的缺乏与甲状腺疾病的流行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肿瘤性疾病。研究结果为地区卫生系统的预防和诊断警觉性提供了可靠依据,并有助于为公众制定恰当的信息内容。

目的。分析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居民甲状腺疾病的区域发病特征,并评估其与该地区微量元素状态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为分析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及其各主体的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使用了人口数量数据、2013—2017年首次诊断甲状腺疾病的去标识化病例数据,以及1995—2023年甲状腺恶性肿瘤初发病率数据。为构建区域土壤中微量元素浓度分布模型,使用了国家统一土壤资源登记册。每组“土壤类型–成土母质”被赋予相应的平均浓度属性。微量元素浓度的评估可靠性已通过实地研究得到验证。在研究区域内绘制了土壤碘与硒含量图。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对疾病发病率与基于地图的微量元素含量评估结果进行非参数统计比较。

结果。对2007—2023年采自中部联邦区若干地区的土壤样本进行的化学成分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图谱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各地区土壤碘含量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473,p=0.055)。在成年人群中,土壤放射性污染程度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711,p=0.001)。在儿童 (0—17岁)中,土壤碘含量与甲状腺癌之间亦观察到负相关趋势(R=–0.375,p=0.138)。 由于中部联邦区土壤中硒含量处于正常范围,未发现其与土壤中该微量元素浓度与发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R=–0.091,p=0.729)。

结论。在自然碘缺乏与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共同作用的空间异质性背景下,地球化学与医学数据的对比分析证实了环境碘缺乏与居民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性。有必要向Central Federal District公众及地区行政机关负责人通报微量元素缺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2025;32(5):353-370
pages 353-37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