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Peer-review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About
Human Ecology is a monthly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with the main focu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s of human ecology and public health.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articles, review papers, and educational materials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primary audienc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health professionals, environmental specialists, biomedical researchers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Editor-in-Chief
- Tatiana N. Unguryanu, MD, PhD.
ORCID: 0000-0001-8936-7324
Publisher
- Eco-Vector
https://eco-vector.com/
Publications
- monthly issues
- continuous publication in Online First (Ahead-of-Print)
- immediate Open Access with CC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 articles in Russian and English
Indexation
- SCOPUS
- Google Scholar
-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 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Web of Sciences)
- Norwegi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Data
- VINITY
- Global Health
- CAB Abstracts
- ProQuest
- InfoBase Index
- EBSCO Publishing (EBSCOhost)
- CyberLeninka
The journal is registered with the Federal Service for Supervision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ss Media and Federal Service for Monitoring Complianc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 PI № FS77 - 78166 from 20 March 2020
最新一期
卷 32, 编号 8 (2025)
- 年: 2025
- ##issue.datePublished##: 09.10.2025
- 文章: 6
- URL: https://hum-ecol.ru/1728-0869/issue/view/12990
完整期次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北极地区居民生态行为研究:以Vorkuta和Usinsk市政区为例
摘要
论证:俄罗斯北极地区是具有重要经济与地缘战略意义但生态脆弱的宏观区域,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威胁。单一产业结构使得北极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支柱性企业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责任。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的生态行为成为稳定局势与推动环境保护举措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的发展阶段及累积的生态损害决定了居民对环境问题及自身责任的认知。因此,分析北极单一产业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态度分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的:揭示居民在不同生态损害累积水平和城市支柱性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下的生态态度特征。
方法: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框架基于 S.H. Schwartz 提出的规范激活理论(Norm Activation Model)。设计了自主编制的社会学问卷,用于测量居民生态态度及生态行为实践。实证数据来自Komi Republic的Vorkuta和Usinsk两个市政区居民的问卷调查(n=513)。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建模。
结果:研究识别出Vorkuta和Usinsk市政区居民在对生态环境状况感知上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在生态行为构成要素评价上的差异。尽管生态议题并非居民的首要关注点,但他们对生活垃圾和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表示不满。同时揭示,居民对环境污染后果的认知形成、对解决生态问题责任边界的界定以及对个人贡献可能性的信心提升,都会在其生态态度上产生积极反映。在Vorkuta市政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所编制问卷与规范激活理论的一致性,并据此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对象的环境保护规范激活模型。
结论:在不同生态损害累积水平和支柱性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下,居民的生态态度虽有共性趋势,但在生态问题责任归属的认知上表现出差异。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改进问卷工具、纳入更广泛的影响因素,并扩展至新的研究区域。



Sakhalin州妇女的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及婴儿健康风险评估
摘要
论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检测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是评估其对人体健康负面影响的最可靠指标。由于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母乳研究不仅能够揭示潜在的环境污染来源,还可用于评估新生儿的健康风险。
目的:检测Sakhalin州妇女母乳中氯代农药(六氯环己烷、滴滴涕)及多氯联苯的含量,并评估婴儿摄入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母乳的健康风险。
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分析了长期居住在Sakhalin州妇女的母乳样本。样本采集由多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后完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母乳中氯代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浓度。
结果:共分析母乳样本57份,其中2022年26份,2023年31份。在全部乳样中均检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氯环己烷和滴滴涕的高浓度可能与害虫周期性暴发及随后对森林区域的农药处理有关。在样本中检出的多氯联苯表明,这些人为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来源于与航运活动相关的排放,以及含有此类物质的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及其他装置)的使用与运行。样本中β-六氯环己烷、二氯二苯二氯乙烯代谢物及中高氯化度多氯联苯的优势存在,表明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仍处于活跃的降解过程,并显示这些物质早已进入Sakhalin州并长期残留。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婴儿的计算日摄入量未超过阈值,说明母乳喂养是安全的。将所得结果与全球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背景水平,并且在世界不同地区均可观察到。
结论: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总含量表明这些物质在环境中仍处于持续降解过程,并早已进入并长期存在于Sakhalin州地区。婴儿健康风险评估未发现阈值超标,说明母乳喂养仍然安全。然而,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定期监测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性。



用于儿童营养的包装饮用水作为必需矿物元素来源的卫生学评价
摘要
论证:自幼年起保证机体摄入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维护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是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尤其在膳食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意义更大。补充矿物质的一种途径是使用包装饮用水。为评估其对儿童机体微量元素供给的贡献,有必要计算各元素通过包装饮用水的摄入量。
目的:依据化学安全性指标,对用于儿童营养的包装饮用水进行卫生学评价,并计算其在机体必需和条件必需元素供给中的贡献。
方法:对包装饮用水进行了横断面卫生学研究。研究对象为七种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包装饮用水品牌,其中五种适用于新生儿至三岁儿童,两种适用于三岁以上儿童。对瓶装饮用水的研究在North-West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enter的检测实验室进行,在每个样品中测定pH值及17项化学指标的浓度。对饮用水中宏量与微量元素的日摄入量进行了计算。结果与欧亚经济联盟技术法规《包装饮用水(包括矿泉水)的安全性》(TR EAEU 044/2017)及生理需求标准指南进行比对。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矿物质含量均未超过TR EAEU 044/2017的规范限值。计算结果显示,经研究的矿物质对生理需求的满足水平以较低水平为主。对于氟化物、硒、碘、钙和镁等部分指标,所得数值在评估矿物质摄入时应予以考虑。
结论:研究结果证明,在评估机体必需及条件必需元素的供给水平时,将包装饮用水纳入考量是合理且必要的。



居住在Kola North工业污染环境下的年轻女性的激素状态
摘要
论证:有毒环境污染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以及居住在Kola North地区的少女中生殖系统发育障碍高发的情况,凸显了探讨年轻女性生殖健康与工业污染之间潜在联系的必要性。
目的:评估居住在Apatity(Murmansk州)年轻女性在工业污染条件下的激素状态,以此作为其生殖健康的指标。
方法:开展了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3月分两个阶段评估居住在Apatity的年轻女性的激素状态。检测月经周期第3–5-天(卵泡期)与生殖功能调控相关的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抗缪勒管激素、雌二醇、17-羟孕酮;检测月经周期第19–21天(黄体期)的孕酮、泌乳素、皮质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游离雄激素指数。激素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相关系数和指标间差异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0名16–22岁的女性。超过30%的受试者表现出特异性激素表型,其生殖健康相关指标偏离生理正常范围。该表型反映了以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高雄激素血症特征为主的激素失衡,可能与长期暴露于外源性化学物质相关,并可能导致卵巢储备的过早消耗。
结论:具有内分泌病理学特征、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高雄激素血症标志物相关的特异性激素表型提示存在不孕风险。我们认为,Apatity女性的激素失衡可能与环境工业污染有关,而这种暴露可导致卵巢储备的提前耗竭。



儿童头发元素组成作为Eastern Transbaikalia受人为活动影响地区的指示剂
摘要
论证:Trans-Baikal Territory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导致多种宏量和微量元素的过剩、缺乏和/或比例失衡,这直接影响人体的元素状态,并可能引发病理性改变。
目的:研究居住在不同人为负荷水平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元素状态特征。
方法:开展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6–14岁儿童和青少年,自出生以来持续居住在研究地区;未服用维生素-矿物质复合物和药物;头发处于自然状态。根据居民点附近是否存在环境累积性损害源,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第1组——居住在无此类损害源居民点的儿童和青少年;第2组——居住在邻近尾矿库和贫矿堆的儿童和青少年。采用S2 Picofox荧光全反射X射线光谱仪分析头发化学成分,以评估元素状态特征。
结果:共纳入148名Trans-Baikal Territory儿童和青少年。在第1组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物基质中(n=97),其居住的居民点具有显著特征,即存在大量热能设施、铁路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和机动车,与第2组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物基质(n=51)相比,后者居住在以尾矿库邻近分布为特征的居民点,第 1 组中大多数必需、条件必需及有毒化学元素的浓度均显著升高 (p <0.001)。在第2组儿童的头发中,与第1组相比,锌和铅的含量统计学上显著升高,而必需元素(硒、碘、钴)的含量则显著降低。所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生物基质中,不同化学元素的数量含量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地质地层建造以及人为活动压力对受试者居住地区的共同影响。
结论:通过分析儿童头发中的宏量与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例,可以评估不同自然-人为环境下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为制定预防人群元素状态失衡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后新冠期COVID-19住院患者健康质量的动态变化
摘要
论证:应用标准化问卷可以追踪COVID-19患者在感染后的健康质量动态,并揭示该疾病在长期前景中的远期影响。
目的:基于健康质量指数评估因COVID-19相关性肺炎住院后患者的身心健康动态变化。
方法:开展队列研究,包括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2022年与2024年),采用国际通用VR-12问卷。纳入对象为2020年因中度和重度COVID-19相关性肺炎而住院于Bashkir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 Clinic(Ufa)的患者。根据VR-12问卷结果计算身体与心理健康成分指数。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指数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确定在研究各阶段中影响指数数值的因素。
结果:共有134名患者完成VR-12问卷。研究第I阶段与第II阶段之间,身体健康成分指数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75 分 [54.17; 91.67](p=0.800)。相反,心理健康成分指数在第II阶段较第I阶段显著下降,分别为68.33分[52.5; 79.17]与75.83分[59.17; 85.83] (p <0.001)。回归分析显示,2020年因COVID-19相关性肺炎住院时的肺部受累比例在统计学上显著降低了患者在2022年的心理健康自评(p=0.045)。到2024年,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但已减弱(p=0.072)。然而,该因素在COVID-19住院后无论经过2年还是4年,对身体健康指数均未产生影响。
结论:对在因中度和重度COVID-19相关性肺炎住院后的患者进行健康质量动态评估表明,该疾病的后遗影响至少在四年内持续存在,并伴随患者心理健康自评的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