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ologiya cheloveka (Human Ecology)
Peer-review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About
Human Ecology is a monthly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with the main focu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s of human ecology and public health.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articles, review papers, and educational materials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primary audienc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health professionals, environmental specialists, biomedical researchers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Editor-in-Chief
- Tatiana N. Unguryanu, MD, PhD.
ORCID: 0000-0001-8936-7324
Publisher
- Eco-Vector
https://eco-vector.com/
Publications
- monthly issues
- continuous publication in Online First (Ahead-of-Print)
- immediate Open Access with CC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 articles in Russian and English
Indexation
- SCOPUS
- Google Scholar
-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 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Web of Sciences)
- Norwegi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Data
- VINITY
- Global Health
- CAB Abstracts
- ProQuest
- InfoBase Index
- EBSCO Publishing (EBSCOhost)
- CyberLeninka
The journal is registered with the Federal Service for Supervision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ss Media and Federal Service for Monitoring Complianc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 PI № FS77 - 78166 from 20 March 2020
公告 更多公告...
![]() 'Human ecology' 期刊开始发表中文文章已经提交: 02.08.2024
'Human ecology' 已开始发表中文文章。 从第 1 期(2024 年)开始,每篇文章都将附上必要的中文数据(标题、摘要、关键词)。 此外,该杂志的编辑开始接受作者的中文手稿。 |
|
最新一期
卷 32, 编号 7 (2025)
- 年: 2025
- ##issue.datePublished##: 15.09.2025
- 文章: 6
- URL: https://hum-ecol.ru/1728-0869/issue/view/12989
完整期次
REVIEWS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工业发达国家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这些金属可在机体组织中累积并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考虑到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所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及其对人体的毒性,本研究旨在分析现有科学数据,评估其对神经组织的病理性影响。为实现研究目的,对近五年公开数据库中的循证科学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科学证据表明,镉、铬、铅和汞是最常见的污染土壤并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的金属。重金属在神经组织中的毒性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包括细胞周期紊乱、代谢过程破坏以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这些作用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退行性改变。镉、铅、汞和铬干预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导致神经毒性效应,在急性中毒时可引起致死结局。对高风险社会群体开展金属中毒筛查,并在生态不利地区实施初级预防,是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对人体不良影响的合理措施。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工作人员因外因所致健康指标的动态与预测
摘要
论证。创伤、中毒及其他外因(ICD-10第XIX类)在俄罗斯联邦内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发病率、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致残和死亡结构中依然占据显著比例。这凸显出在服役负荷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有必要对其动态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
目的。评估俄罗斯联邦内务机关工作人员因外因所致健康指标的动态,并对其进行预测。
材料与方法。对2008–2024年俄罗斯联邦内务机关工作人员因外因(ICD-10,第XIX类)导致的初发发病率、劳动损失、死亡率和初发致残率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025–2028年的预测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并引入一个二元外生变量以反映参战情况。通过方差分析(ANOVA)评估纳入与未纳入外部因素的模型之间的差异。
结果。预测模型显示,反映参战情况的外生变量对关键医学统计指标具有显著影响。纳入外部因素后,初发发病率预测值(平均增加2.1‰)、劳动损失病例数(增加3.8‰)以及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天数(每1000名工作人员每年增加超过270天;p<0.001)均有所上升。相反,死亡率和初发致残率在含外生变量的模型中较低,这可能反映了在高风险条件下医疗救治与后送的组织特点。除致残率外,两类模型在所有指标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NOVA, p<0.05)。
结论。在预测模型中引入反映参战情况的外生预测因子,提高了与外因相关的关键医学— 人口学指标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强调了系统性实施医疗后送、分阶段康复以及伤员功能监测机制的必要性,以减少劳动能力损失并延长内务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寿命。



应用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评估高等院校在读青年男女在心理社会压力下的心率变异性指标
摘要
论证。在短期实验性诱导的心理社会压力条件下研究心率变异性,对于理解心脏活动的自主神经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在特里尔社会压力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条件下,高等院校 1–2 年级青年男女在短期强烈心理社会压力作用下的心率变异性动态变化。
方法。开展横断面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健康等级I或II;年龄19–22岁;自愿参加并具有强烈动机完成研究。排除标准:任何程度的肥胖;既往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根据性别分组:第1组 — 女生;第2组 — 男生。采用改良的特里尔测试诱导急性心理社会压力。在测试的每个阶段记录5分钟心动间期图,并随后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
结果。共纳入79名全日制大学1–2年级志愿者。 女生(n=41)纳入第1组,男生(n=38)纳入第2组。从特里尔测试的第一(对照)阶段开始,尽管主观压力体验不高,心率变异性指标已显示组间差异。在第二阶段,两组均表现出心率加快、低频功率增加、标准化RR间期缩短及高频功率下降。反应阶段表现为最强烈的主观压力体验,以及相较于对照阶段最显著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在这一阶段观察到心率加快(尤其在第1组自我陈述环节)、中心化指数升高、迷走–交感相互作用指数升高、低频和极低频功率升高、心动间期最大–最小差值及心动间期标准差升高(主要见于第2组)。此外,还观察到标准化RR间期和高频功率下降。在第五阶段,在主观压力水平保持中等的情况下,两组均表现出交感–副交感调节平衡的恢复,同时心率变异性的综合特征显示出一定的交感–肾上腺优势。
结论。在急性心理社会压力下,男生表现出调节系统活动的营养型(trophotropic)变化特征,其特点是在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背景下伴随轻度迷走作用抑制。相应地,女生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则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能量型(ergotropic)特征。



妊娠与饮酒:血液中磷脂酰乙醇水平与内源性中毒参数的关系
摘要
论证。内源性中毒是一种多方面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可能对“母体–胎盘–胎儿”系统产生显著影响。饮酒是危害孕妇健康的潜在加重因素,可能伴随母体和胎儿的生化紊乱,并增加内源性中毒发生的风险。
目的。目的:根据静脉血中中分子物质的含量,评估不同妊娠阶段女性的内源性中毒水平,并探讨其与血清磷脂酰乙醇(phosphatidylethanol, PEth)水平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通过检测孕妇(n=163)静脉血中中分子物质的含量来评估内源性中毒水平。根据PEth 16:0/18:1浓度,将孕妇划分为饮酒剂量不同的三组:第1组为PEth ≤8 ng/mL (不饮酒,对照组),第2组为8–45 ng/mL(饮酒量少于1个剂量单位),第3组为≥45 ng/mL (饮酒量多于1个剂量单位)。在妊娠6–12、18–22、28–32和38–40周四个阶段,对中分子物质进行了四次评估。研究材料为血浆。在λ=238、254、260和280 nm下测定中分子物质的水平,随后计算分布系数(238/260、238/280、280/254)。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孕28–32周时饮酒孕妇在第2组(p=0.013)和第3组(p=0.003)均表现为λ=238 nm中分子物质水平显著降低。临产前,第3组中分子物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4)。发现第3组孕妇的中分子物质水平(λ=280 nm)较第2组显著降低(p=0.017)。 在孕28–32周时,饮酒孕妇无论PEth 16:0/18:1水平高低,其肽–核苷酸分布系数238/260(第2组p=0.007,第3组p<0.001)和芳香性分布系数238/280(第2组p=0.002,第3组p<0.001)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临产前,仅在第2组观察到这些系数的下降(238/260的p=0.006,238/280的p=0.015)。在饮酒组中,孕28–32周时280/254分布系数高于对照组(第2组p=0.003;第3组p=0.014)。
结论。结果显示,饮酒孕妇中分子毒素的某些分馏成分反映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库,其含量降低,这可能与“母体–胎盘–胎儿”系统发生严重代谢紊乱有关。分布系数对内源性中毒水平的监测较为敏感,表明分解代谢过程占主导并导致分解产物积累,而饮酒无论剂量大小均可能增加早产风险。



矿工工作场所有害生产因素作用水平的自我评估
摘要
论证。劳动条件特别评估方法并不能充分、客观地识别矿工工作场所中的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难以全面考虑其实际水平以及与采矿条件、区域气候和某一阶段劳动强度相关的工作特性。问卷调查能够补充对劳动条件的认识,可将所得数据用于在劳动条件特别评估框架下识别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并可用于评估个体劳动者对其长期工作环境的感知。
目的。评估矿工工作场所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的识别客观性及其水平,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明确劳动与休息制度的特点,以及医疗保障状况。
材料与方法。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对来自Kemerovo area某矿山的257名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同一时间点评估生产因素的普遍性和劳动条件的特征。建立并分析了数据库,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在工作场所接触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时的潜在作用水平、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劳动与休息制度、卫生与生活条件以及工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确定了矿工劳动中各类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排序,并评估了其对健康的影响。
结果。根据其严重程度及对健康影响的程度排序,有害和(或)危险生产因素依次为:以成纤维作用为主的气溶胶(3.4分)、劳动过程强度(3.4分)、噪声(3.3分)、微气候 (3.1分)、局部振动(2.9分)、紧张度(2.9分)、全身振动(2.6分)、化学因素(2.2分)。最不利的劳动条件出现在掘进工和综采工中。73.1%的矿工表示工作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23%自评健康状况为尚可,20%为重度或极重度。
结论。本研究结果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提供了关于矿工不同职业群体在工作场所中实际可识别的有害生产因素的最新数据。研究强调了制定个体化的卫生学与医学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以降低可避免的职业风险,并为选择预防性工作的优先方向提供依据。



动脉高血压对中年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P300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摘要
论证。动脉高血压是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在何种年龄阶段开始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通过评估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探讨中年人群动脉高血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45–59岁人群,其中高血压患者(n=102),无高血压者(n=100), 均居住在Arkhangelsk市。按照年龄分为三个阶段:45–49岁、50–54岁、55–59岁。在每个年龄阶段均划分为两组:第1组(对照组)为无动脉高血压者,第2组为相应年龄段的动脉高血压患者。使用«Neuron-Spectrum-4/VPM»(Neurosoft,俄罗斯)脑电图仪,采用oddball范式记录P300与N2成分。血压采用OMRON自动血压计测量。
结果。在45–49岁人群中,高血压组患者的中位病程为5年,与对照组相比,在N2与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上未见差异。在50–54人群中,高血压组患者的中位病程为8年,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其右侧顶叶区(P4)的P300振幅显著降低。在55–59岁人群中,高血压组患者的中位病程为9.7年,与对照组相比,在顶叶(P3、P4)、中央区(C3、C4)、额叶(F3、F4)均出现P300振幅下降,并在左侧顶叶区(P3)、左侧额颞区(F7)、右侧额叶区(F4)观察到N2潜伏期延长。
结论。在中年人群中,自50–54岁起,动脉高血压患者已出现注意力资源减退;至55–59岁,不仅注意力资源减退,还出现声音刺激区分与识别速度减慢的现象。


